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董晓萍教授为金沙官网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做学术讲座,题目是《钟敬文留日与中国民俗学的早期形成》。讲座由民俗学学科带头人黄涛教授主持。
当今世界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是开展跨文化研究,我国和欧美高校的学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探索富有强烈本土化色彩的人文学科的“国际化”途径,提升文 化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水平,我国高校民俗学者的学术作为则成为一种特殊关注。钟敬文先生是中日比较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开展钟敬文个案研究,有助于了 解我国在该领域的前期工作基础和学术发展脉络。董教授的讲演在这一背景下展开,所讨论问题限定在1934年至1936年钟先生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时段, 主要使用历史照片和中日历史文献,进行中日双向民俗学对话的探讨,重点阐述当时日本学术与中国民俗学的交流对钟敬文创建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产生的影 响。
董教授指出,早稻田大学培养了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钟敬文与日本学者西村真次、松本信广、松村武雄、竹内好、实藤惠秀和增田涉等结成师生关系或学术友 好,通过发表著述和开展学术对话,促进了中日现代人文科学的发展。这是一笔历史遗产,它在一、二战之间的和平时期发生,在中、日与周围亚洲国家的绵长文化 交流史中建设,从日本文化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文学等多学科成果中吸收理论与方法,同时参照西方先进学说,开展跨学科研究;它将方法论与社会功能结合, 使学术国际化的过程对参与学者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起作用,对理论创建与学术社团的社会运动起到作用,也对携带爱国主义与摆脱狭隘的民族优越感都起作用,让 一种富有现代文化史理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得到加强。到1936年,中日学者已在狼烟中读书和批评战争,但我们仍能从他们当年的学术活动的融入性思维、平等 的概念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中,找到我们今天所要的跨文化研究的本质。
整场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研究生们深深领略到董晓萍教授活跃的学术思维、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勤奋专深的治学态度在讲座结束后,董教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了亲切细致的解答。
黄涛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点评,认为董教授这次演讲选题新颖,信息密集,资料翔实而难得,研究方法和分析角度富于创新性和开拓性,听后深受教益。最后,董晓 萍教授再次教导研究生们要坚持在民俗学的道路上走下去,不仅要勇于突破本科阶段的知识学习与硕士阶段的技能掌握这两者之间的壁垒,而且要敢于向博士阶段的 研究领域进行初步探索。
